找到相关内容235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

    4.由于毁坏业而致死的,这是非时死。   众生在死的时候,由于其本身的业力,在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之中现起以下三种相之一:   1.业(kamma)---过去所造的善恶业,导至下世(后有)的业,这能导至下世的结生。   2.业相(kammanimitta)---将成熟导至下世投生至何处的善恶业,或见到他以前造业时曾见到的色相等的业相。   3.趣相(gatinimitta)---或见到下世(...

    法增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3585057.html
  • 人救狗一命,狗引人还魂

    而她是唯一从二楼顶摔下不死的那个。   我笑笑地问那妇人,你知道你在贵州那里是什么吗?什么是给人看门的?呵呵,她也笑了,是狗啊!她的定业是下世投生做狗给人看门,没想到救了一只白狗,自己的定业就转了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轮回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20135386531.html
  • 禅月大师贯休西入长安考论

    五陵道,即指长安周边之大道。诗为春日于长安念悼舒道士之作。按:赤松山在婺州,舒道士即舒道纪,与贯休为莫逆交[9],《禅月集》中与舒道士酬唱之作甚多。本篇之前有《闻赤松舒道士下世》(卷十一)诗,题注曰:“东阳未乱前相别”。东阳即婺州,知黄巢军入婺州时,两人各奔东西,至乱后犹未得晤面;可见舒道士下世消息,当为黄巢败亡之后、贯休入京之前所听闻,《闻》《怀》两篇,为前后相继之作。   《禅月集》卷七有《...

    胡大浚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493390.html
  • 大净土论——《西归直指》导读

    无寿者相,他必须完全忘我地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。即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他必须完全彻底地克己奉公,以小我入大我,最后达到无我之境。他学佛绝对不是请佛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,或者企求下世的富贵。在这一点上,那些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与大乘菩萨精神是相同的。因为,他们克己奉公、无私奉献,既不企求升官发财,也不企求下世大富大贵。他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以至于生命,却并不是求什么回报。在这一点,很多...

    曾琦云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1447636.html
  • 多识仁波切著:佛教理论框架(二)

    的因缘。  只有完整地修六度,才能再创造出福报因缘具足的高品位人身。  同时,后世的六度行也要有前世的同类熏习,今世不修六度,下世也很难有修六度的自觉性。下世若不修六度,下下世的人身就缺乏因缘,修佛的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2341966.html
  • 密宗法义精要(2)

    失菩提路,端赖此师导我以光明大道,离苦得乐,又胡可错过?作是思惟,师恩甚大,即诸佛下世,不过如斯,故当发坚固信心,一心依止,常随修学。如师示寂,遗像空瞻,怅大德之云亡,嗟予修其何及?徒事多闻,还同失路...为上根。 或谓学佛甚难,苟非惰性,即是怯弱。闻而不思,未知法义殊胜也。如虑即身不能成办,须发愿请三宝加持,此生不成,下世乘愿再来,若康、藏、青、蒙之转世者是。倘谓我一人何能度众?此我菩提心,自...

    法尊法师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445975.html
  • 净土法门的“十六字”纲领

    活下去,想好好修行,积累福德,下世有好日子过。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,对生死的苦,轮回的苦,还是没有搞清楚。虽然他感到人生很苦,但并不想出轮回,还想再来婆娑世界享福报。这些人遭遇不好,环境恶劣,感到很痛苦,...,种下善因。如果我们不把它作为往生净土、了脱生死的资粮,而用来求下世福报,虽然肯定求得到,但到了下世大富大贵,贪恋五欲,尽情享乐;殊不知福报越大,造的恶业也就越大。到第三世福报享完了,恶业却造就了,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72152926.html
  • 《红楼梦》的哲学架构——佛道合一的原型母题

    此水可还。他既下世为人,我也去下世为人,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,也偿还得过他了。”因此一事,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,陪他们去了结此案。  经过红尘“多少风流冤家”情幻,宝玉通过情感历程而悟佛理,走的是...的对话暗示了作者写书度人的本意:“那道人道:‘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,岂不是一场功德?’那僧道:‘正合吾意。’”作者不但描述了从任情任性[19]、家败业破[20]、伊人惨死[21]、“勘破”世道...

    Ming Li(博士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1360000.html
  • 地藏菩萨本愿经题解

    人生在世,恩莫大于父母。虽服劳奉侍,美膳供养,无微不至,也不能救亲脱轮回之苦,此世间孝道之局限也。佛教所说孝道,不但在世父母,要尽孝养之责,即双亲下世,还须度他神识,脱轮回苦,最终获得究竟涅槃常乐,...,也不能救亲脱轮回之苦,此世间孝道之局限也。佛教所说孝道,不但在世父母,要尽孝养之责,即双亲下世,还须度他神识,脱轮回苦,最终获得究竟涅槃常乐,此出世间之大孝道也。地藏菩萨本愿经乃我佛所说出世之孝经也...

    张秉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2758276.html
  • 略述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影响(上)

    惠,我并无此水可还。他既下世为人,我也去下世为人,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,也偿还得过他了。”  宝、黛的爱情悲剧实际是前世已定,作品在这里以“浇灌”之因引出“还因”之果,极富诗意地预示了人物命运的...

    范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3758401.html